乘联会数据显示,2024年市场渗透率达58%,2025年上半年销量突破450万辆。新能源汽车已从政策驱动转向市场驱动,消费认知度和接受度显著提升。
然而,在高速增长期背后,行业面临三重矛盾:技术迭代速度与产品质量稳定性的失衡、价格战竞争与用户权益保护的冲突、政策退坡节奏与企业战略转型的错位。这些矛盾持续引发公众关注与讨论,形成行业几大典型舆情类型。
据中国消费者协会发布的2025年第一季度全国消协组织受理投诉情况分析显示,在具体商品投诉中,投诉量居前五位的分别为:服装、通讯类产品、普通食品、鞋、日用杂品。与2024年一季度相比,日用杂品、鞋、服装、汽车及零部件投诉量上升。
这份投诉热点名单中提到,新能源汽车行业快速发展,三类新问题投诉较为集中。主要表现为:一是定金退款争议频发;二是车型更新引发老车主不满;三是补贴兑现落空引发纠纷。而新能源车企面对的舆情还远不止这些。
本报告将结合真实案例与政策演变,系统性分析新能源车企面临的舆情类型、成因、趋势及应对策略,为行业高质量发展提供参考依据。
(1)产品质量缺陷
三电系统故障:2024年5月,市监总局网站更新一则召回公告,5月17日,安徽江淮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宣布召回2019年2月14日至2019年6月18日生产的部分江淮iEVA50纯电动汽车。
召回原因:部分车辆由于电池管理系统软件策略问题,在车辆长时间未进店保养维护情况下,部分动力电池内部电芯压差逐渐变大,压差超过设计值可能导致车辆限功率行驶,极端情况下可能发生高压下电,车辆失去动力,存在安全隐患。
智能化功能失效:2025年1月,市监总局网站更新一则召回公告,1月24日,小米汽车宣布召回2024年2月6日至2024年11月26日生产的部分SU7标准版电动汽车。
召回原因:部分车辆因软件策略问题,可能导致授时同步异常,影响智能泊车辅助功能对静态障碍物的探测,增加剐蹭或碰撞的风险,存在安全隐患。
传统部件隐患:界面新闻报道,一汽丰田RAV4荣放2020-2023款车型车门螺丝生锈问题持续五年未解决;美系车型变速箱紧急模式故障率环比暴涨34倍。
品牌回应/行动:一汽丰田官方客服让车主联4S店处理,还表示质保期内可以免费维修。
(2)虚假、夸大宣传
续航里程虚标:扬州某品牌标称500km续航,实测冬季仅280km,电池容量衰减32% 却未触发系统警报。
智能驾驶过度包装:部分车企将L2辅助驾驶宣传为“全自动驾驶”,中汽研测试显示,国内 AEB 系统对施工锥桶的识别率仅为 68%,而对车辆、行人的识别率达95%以上。
2025年4月16日,工信部召开专项会议,针对近期多起辅助驾驶事故发布监管新规,直指车企宣传夸大、功能滥用及技术冒进三大问题。
2025年6月4日,全国标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公示了关于征求《智能网联汽车组合驾驶辅助系统安全要求》拟立项强制性国家标准项目意见的通知,这意味着L2级辅助驾驶的强制性国标就要来了。
配置减配争议:2024年11月和讯网报道,大量车主反馈,领克07 EM-P存在减配现象——在此前的官方宣传中,领克07 EM-P的多个版本具备内后视镜防眩目功能。但用户们提车后却发现,这一功能被偷偷“阉割”了,不仅涉嫌虚假宣传,更是对行车安全构成严重威胁。
领克汽车在官方公众号上发布了“领克07 EM-P答网友问(第十五期)”的内容回应,称领克07 EM-P 126长续航UItra/Halo版本具备内后视镜自动防眩目功能。当前市场上自动防眩目功能的技术方案主要有两种:光感式和集成式,两种技术方案领克07 EM-P均有搭载,且均可实现自动防眩目功能。由于供应链的原因,目前领克07 EM-P内后视镜自动防眩目功能技术方案已从光感式切换为集成式。
(3)售后服务问题
交付延迟与售后敷衍:2025年3月19日大象新闻报道,许多车主购买哪吒汽车后还遇到了“修车难”问题,哪吒汽车武汉麒晟鼎用户中心表示,门店内确有车主花费较长时间等配件的情况,原因为厂家有部分配件为缺货状态,具体到货时间暂时无法确定。
OTA升级变相降级:在2025年3月15日杭州、西安、武汉等十大城市同步举办问题车展中,一位沈阳车主投诉升级后中控黑屏,4S店要求付费2000元回滚系统;
2022年3月13日澎湃新闻报道,不少车主投诉称,自己的车在去年年末经过一次OTA(汽车远程升级)后,续航里程明显下降,怀疑小鹏汽车通过OTA的方式对车辆进行了“锁电”,这些车主均是小鹏P7的首批用户。
澎湃新闻记者就此咨询小鹏汽车官方客服,对方表示,若对于电池容量有疑问,车主可以到门店免费进行检测。
渠道管理失控:2025年3月15日杭州问题车展现场,一辆被三色防水布包裹的路虎揽胜被拖车拉进展区,车身上贴满“原装进口泡水车”“维权608天无果”等标语,引爆全网。车主王先生(化名)自曝:2021年花费90万元购买的进口路虎,仅使用两年便因暴雨天漏水导致车内电器全损,第三方鉴定显示车辆出厂时存在未打胶工艺缺陷,漏水风险从生产环节就已埋下。更荒诞的是,4S店提出“赔偿5000元代金券”被拒后,经销商直接闭店失联,路虎中国回应“已记录反馈”“个案”。
(4)价格与补贴问题
迭代与新车贬值:2025年3月15日界面新闻报道,2月以来,汽车质量投诉平台上关于阿维塔07的投诉量出现激增,主要投诉问题为“价格变动”。去年9月,阿维塔07上市,,上市之初共有Ultra、Max和Pro三种配置可选。今年2月18日,阿维塔07又推出了一款Pro+版本,将原来需要选装的配置变为标配,并且限时优惠2万元,原本Pro版本售价与Max版本价格相差2万元,但增配的Pro+版本上市时价格却与Max车型价格相差了4万元,新车型推出后并无差价补偿机制,引发车主不满。
阿维塔官方就此事回应界面新闻称,Max车型相比Pro+车型具有明显优势,包括配备激光雷达、城区高阶智驾功能,以及更高配置的音响和内饰等,前者是两款车型的核心差异。而目前Max版本的优惠政策则是正常的市场调价行为。
补贴承诺落空:中国消费者协会发布2025年第一季度全国消协组织受理投诉情况分析,其中提到一个案例,张女士购车时承诺的5500元地方补贴,提车时以“配置不符政策”为由拒付。中消协建议企业明示各类补贴政策适用范围、申请流程及截止时间,不隐瞒限制条件。切实维护消费者的知情权、选择权,推动新能源汽车行业高质量、可持续发展。
捆绑消费陷阱:2021年1月5日中国经营报报道,记者暗访比亚迪4S店遇到收取多项服务费的情况,店内销售人员表示:“贷款购车需缴纳3000元按揭服务费和1500元上牌费,且必须在店内购买8000元车险。”2019年比亚迪曾发布公告禁止经销商以汽车金融费名义向客户收取任何费用,但比亚迪4S店却开始以按揭服务费等名称收取费用。
(5)安全与数据伦理问题
电池热失控风险:2024年11月15日,市监总局网站更新一则召回公告,保时捷(中国)汽车销售有限公司宣布自11月15日起,召回2020年1月7日至2023年12月15日期间生产的Taycan系列电动汽车。
召回原因:本次召回范围内部分车辆,高压动力电池模组内部可能发生短路,极端情况下可能导致电池模组热失控,存在起火风险。
用户数据滥用:部分车企通过OTA升级擅自更改性能参数,侵犯用户车辆控制权;行车数据不透明导致事故责任认定困难。在某些品牌车型中,系统默认收集车主驾驶习惯、定位轨迹等敏感数据,用于“用户画像”分析,却未明确征得车主同意。更令人担忧的是,数据泄露事件频发,此前一位新能源汽车车主的行车记录和个人信息在暗网被低价兜售,引发公众对隐私安全的强烈恐慌。自动驾驶技术的快速发展背后,隐藏的不仅是技术瓶颈,更是商业利益驱动下的伦理困境。
网络服务中断风险:智能网联功能高度依赖车企持续投入的云端服务,一旦企业资金链断裂或运营停滞,车联网服务中断将直接导致车辆核心功能瘫痪。极越汽车暴雷事件成为最具警示性的案例:2024年12月,极越汽车因拖欠中国移动车联网业务费用205.6万元,收到停机警告函。若未在12月20日前支付,其名下所有车联网卡将暂停服务,直接影响全国1.2万名车主的车辆功能。
(1)小米SU7高速爆燃事故
2025年3月29日 安徽一辆小米SU7车撞上高速公路中间护栏起火燃烧。3月30日 有网民陆续在百度贴吧、bilibili发布小米SU7在高速燃爆的事故图片,引发关注。
3月31日 小米汽车官方回应称事故车辆电池包未发生热失控。
4月1日,南方都市报、中国新闻网等媒体对该事件作出详细报道,事件热度迅速攀升。当天,小米公司发言人、小米汽车和雷军分别于午间和晚上作出回应,同时,遇难者家属也在多平台发声,引发舆论场激烈讨论,推动事件热度于4月2日到达顶峰。随后,舆情进入衰退期,网民后续关注话题围绕小米辟谣保险、事故鉴定等展开。
事件前期舆论多聚焦事故本身,事故客观细节的报道与个体哀悼抒发交织进行,有关车辆安全性的担忧与对品牌的质疑声音逐渐显现。
随着小米和雷军的回应,舆论议题进一步分化和多元,针对事故细节、行业智驾技术和宣传的讨论热度上涨,有关车企责任的讨论热度逐渐被稀释,整体负面情绪占比有一定下降。
小米SU7高速燃爆事件舆论话题呈现出焦点偏移,议题泛化的现象,舆论话题的不断延展与深化,致使影响范围持续扩大。舆论话题从燃爆事故本身讨论,逐渐演变为对小米造车能力的审视,进而延伸至新能源汽车行业安全性的探讨,还引发对互联网企业“重营销轻研发”模式的深度剖析。
(2)极越汽车暴雷事件
爆发期(2024年12月11-15日):资金链断裂触发多维度危机
事件导火索:
12月11日,CEO夏一平发布内部信宣布进入“创业2.0阶段”,承认资金链断裂,计划裁员并合并部门,但未明确员工赔偿与车主服务保障方案。
次日,媒体曝光“多部门原地解散”,员工围堵夏一平讨薪,供应商集体追债(欠款超亿元)。根据识微商情舆情监测系统显示,单日舆情热度峰值接近10万。
传播焦点转移:
员工维权:直播讨薪、社保断缴、“自费上班”等话题占据热搜榜单,抖音相关视频播放量超600万次。
车主恐慌:中国移动闵行分公司公函曝光极越拖欠车联网费用205.6万元,1.2万车主面临断网风险,智能驾驶、远程控车等功能濒临瘫痪。
发酵期(2024年12月16日-2025年1月):责任博弈与信任崩塌
股东回应引发二次危机:
百度与吉利联合声明“保障用户售后”,但未提员工赔偿,被批“甩锅式公关”。
内部爆料揭露百度撤资主因:审计发现70亿元财务窟窿,管理层涉嫌贪腐(如CEO指定高价供应商)。
车主权益实质受损:
吉利承诺接管售后,但领克4S店仅能处理基础钣喷,车机系统故障、OBD诊断等需返厂维修,北京车主车辆“趴窝”长达两周。
断网导致部分车型中控黑屏、换挡失效,车主被迫加装物理应急装置。
长尾期(2025年1月至今):品牌重组与舆情余波
极越更名“枫盛汽车”:
2025年4月,浙江极越汽车科技有限公司更名为浙江枫盛汽车科技有限公司,由吉利100%控股,百度彻底退出。
7月重启商城服务,但用户需自付运费,且配件短缺问题未解。
用户信任难以重建:
2025年7月车机系统再次故障,夏一平公开道歉称“品牌复活之路漫长”,车主创作讽刺歌曲传播量超百万。
暴露的新能源汽车行业风险
智能网联汽车服务可持续性缺陷
硬件-软件责任割裂:车联网服务依赖第三方运营商(如中国移动),但费用结算主体为车企,企业退市直接导致服务中断。
法规滞后:《汽车销售管理办法》强制要求退市后10年配件供应,但未涵盖软件更新、云端服务等智能功能。
资本依赖型模式的脆弱性
极越销量仅1.4万辆(2024年),但亏损达70亿元,过度依赖股东输血。百度撤资直接触发崩盘,揭示“巨头联名≠品牌抗风险能力”。
应急机制全面失效
员工保障缺位:裁员方案要求员工“自费上班”或等待延期赔偿,违反《劳动法》N+1赔偿原则。
车主预案空白:未建立服务中断的物理应急接口(如蓝牙钥匙失效后无机械备份)。
行业警示与政策响应
倒逼监管机制升级
技术托管制度:工信部加速筹建“全国智能网联汽车软件系统服务平台”,要求退市车企将代码权限移交第三方机构,确保基础功能持续运行。
股东连带责任:事件后多地试点要求车企提交“服务中断风险保证金”,由监管机构托管以保障用户权益。
行业竞争核心转变
从“技术炫技”到“全生命周期承诺”:头部车企如蔚来、小鹏开始公开“服务可持续性白皮书”,承诺即使退市也保障软件更新10年。
轻资产模式反思:吉利、比亚迪加速自建车联网服务团队,降低第三方依赖。
舆情管理核心教训
风险监测前置化:需将资金链健康度(如供应商付款延迟、社保缴纳异常)纳入舆情监测体系,早于公开危机3-6个月预警。极越在暴雷之前已经早有迹象,诸如拖欠供应商货款、高管频繁变动等,未能引起足够重视,最终导致危机全面爆发。投资者、供应商等关联体及监管部门需要着重关注。
责任切割陷阱:股东联合声明若未明确具体执行方案(如极越案例),反加剧舆论反弹,需同步公布善后时间表与责任人。
(1)国家层面政策调整
购置税减免退坡:
2024-2025年:全额免征购置税(最高3万元封顶);
2026-2027年:减半征收购置税(最高1.5万元封顶)。
补贴转向技术基建:
2025年购置补贴退坡30%,30万元以上车型补贴降至4.2% ;
财政部130亿元专项资金转向充电桩建设(直流桩补800元/千瓦)和电池回收(锂回收率要求≥90%)。
安全与技术标准升级:
动力电池热失控标准提升,强制配备“电池身份证”;
双积分政策新增“低碳材料使用”“5C快充效率”指标。
(2)地方政策差异
破除购买壁垒:深圳取消新能源车社保限制,北京郊区牌照增量3万个,响应国务院“逐步取消限购”要求。广州试点“电池租赁+电费优惠”组合政策,降低购车门槛同时提升电网利用率。
下沉市场扩张:海南定安实施分档补贴(10万元以下补4000元),但限量200台引发跨区域抢购,加剧消费失衡。
充电网络配套:上海推行“新能源车充电桩配建率”纳入开发商信用评价体系,新建住宅小区配建比例不得低于30%。苏州试点“虚拟电厂”整合充换电站,单站调峰能力2500kW;三四线城市要求2025年公共桩车比达1:3。
(1)舆情监测的价值
市场预警机制:黑猫大数据中心联合黑猫投诉平台发布的《黑猫投诉2024年度汽车领域投诉数据报告》显示,2024年该平台汽车领域投诉量近2万件,同比增长63.40%。汽车类投诉平台车质网近一年收到汽车投诉中,新能源车的投诉占比超过总量的1/3,服务问题投诉量同比上涨33.3%。根据网络舆情传播迅速特征,早发现早行动,可显著降低客户流失。
洞察用户真实需求:舆情数据不仅能反映当下用户痛点,也能预判技术路线的市场接受度。舆情数据还能有效识别潜在用户群体,如对智能驾驶功能敏感的科技尝鲜人群,或关注续航稳定性的家庭用户群体,从而实现精准营销和产品迭代。
政策合规保障:补贴承诺纠纷暴增33.3%,源于销售对政策解读随意性,针对监测结果,可参考优化一线话术培训,规范一线人员政策解读统一性,避免因信息传递偏差导致的客户信任危机。
品牌口碑评估:舆情监测还可作为品牌口碑修复的风向标,通过对社交平台、新闻评论及投诉渠道的实时追踪,识别负面情绪源头,及时启动响应机制,遏制危机扩散。
(2)关键监测维度
技术性能反馈:续航达标率、快充实效、低温适应性等;
服务响应效率:配件供应周期、OTA升级兑现率、4S店覆盖率;
价格权益变动:车型迭代节奏、保价承诺、二手车残值波动;
政策落地差异:地方补贴细则、充电设施建设进度、数据合规要求。
舆情根源转型:从早期续航焦虑(2022年占比60%)转向价格权益纠纷(2025年占比54.4%),反映行业从技术攻坚期进入市场洗牌期。
政策杠杆效应:5200亿元购置税减免与130亿元充电桩补贴,正推动企业从“补贴依赖”向价值创造转型,以技术为核心竞争力、以用户需求为中心重构服务体系。
用户权益觉醒:消费者通过第三方检测(如电池衰减测试)、集体诉讼(如小鹏P7维权群)争取话语权,倒逼企业建立透明机制。
随着2026年购置税全面退坡,车企的价值运营能力将成为存续的关键。在这样的行业背景下,企业需将舆情监测系统深度融入运营全链路,建立“监测-响应-改进”流程,实现从用户反馈到产品优化的高效闭环,才能在激烈市场竞争中持续领先。
推荐阅读:
【识微商情系统】支持全网舆情监测与分析、口碑查询、营销效果分析等功能,点击免费试用
【文章声明】识微科技网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本网站文章发布目的在于分享舆情知识。部分内容仅是发稿人为完善客观信息整理参考,不代表发稿人的观点。未经许可,不得复制、转载、或以其他方式使用本网站的内容。如发现本网站文章、图片等存在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并发邮件至zhangming@civiw.com,电话:4008299196,我们会在第一时间删除或处理相关内容。